《阿凡达2》被无数次延映之后,《阿凡达》时隔十年再度上映,对于阿凡达迷们来说,重要性就如同刚断奶的婴儿那个失而复得的奶嘴,“慰情聊胜无”——情怀的事,是没有什么炒冷饭或者资本圈钱的阴谋论的。十年前,坐在电影院里,第一次接触3D虚拟影像,观众无不目瞪口呆。《阿凡达》天神下凡,当了一回动作捕捉与影像处理结合的先驱,至今仍是影史一座公认的技术性里程碑。当年第一次观影后走出影院,脑子都是懵的,仿佛一个头回进高级酒店吃海鲜自助餐的食客,美食当前,动作匆忙,毫无章法,饮食过度,脑部缺氧。而十年后的第二次观影,更像一个食髓知味的老饕,老马识途,面对一只帝王蟹懂得如何行之有效地拆解。

很多影片,不要说隔了十年再看,哪怕是单纯第二次观看,立马味同嚼蜡,兴趣索然。十年的光阴却奇迹般无损《阿凡达》的魅力,那是一张历久弥新的黑胶唱片,绕梁十年,余韵不绝。这十年,科技、人文、审美水平都突飞猛进,影视市场也日新月异,却在《阿凡达》这里似乎按下暂停键,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电影蕴含的思想意义,都与当今世界水乳交融。视觉特效,动作设计,生物设计,音乐音效,动作捕捉的水平依然可以俯视众生。尤其是3D虚拟影像撷取摄影系统多拉的风景,时至今日都令人惊艳无比。卡梅隆带我们进入的这个潘多拉星球,有近乎完美的呈现:飞机穿越声势浩大的瀑布,烟雾和水汽如天罗地网;色彩艳丽的飞龙,血管的搏动清晰可见。

有一个经典镜头是男主和女主各自骑着一只迅雷翼兽,宽大的翅膀几乎漫出巨幕,在天地间肆意翻飞,展示了最华美最有气势的比翼双飞。“一次飞行,终生相伴”,是人与飞鸟,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达270米的树木,色彩斑斓的奇异植物,超导矿石产生磁效应的悬浮山如梦如幻;那个潘多拉的核心所在,灵魂之树,白天是象征灵魂洁白的白色,晚上是梦幻的紫色;飘逸的声音之树,盈盈闪烁,像生者与逝者的灵魂对话。时隔十年,看这个树的特效仿佛看一团光纤球,视觉上的确不再有当年那样的炫目与震撼,但就如同以绿色为主基调的神秘而充满诱惑的潘多拉星球,它的未知在被人类破解之后,是梦境的坍塌,每一处冒着浓烟的废墟都是原住民的呐喊。影片采用光线和色彩前后的强烈反差来控诉人类的生存和扩张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如同打开那个被诅咒的潘多拉之盒。

当年卡梅隆拍此片曾直言不讳,是为了控诉美国历史上对印第安人的大规模驱逐和屠杀。然而,卡梅隆自己都没想到他像个预言家,无论那场尚未走远的伊拉克战争,还是正在路上的资源掠夺,放在今时今日的美国,同样具有极高的匹配度。同样是觊觎他国的资源,同样是出师无名,这不单单是一场异世界的冒险和融合,底层的逻辑是生存和扩张,表面上是文明和野蛮的碰撞,其实是价值观的碰撞。原始的野蛮却比先进的文明更具人性,这是很讽刺的,却真实还原上升时期的民族对异族,甚至异见者的侵略与迫害。万物皆有灵,人们为掠夺资源强取豪夺,轰炸原住民居住地,驱赶他们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这场掠夺的遮羞布。这只是一个大型修罗场。导演卡梅隆企图借此片引发对历史的反思,可贵在于哪怕是商业片,他依旧将他的本心、喜好、灵感赋予创作,而不是一味献媚于资本与市场,这就是他为什么能成为先驱,跳脱窠臼。他就像那只托鲁克(Toruk),魅影骑士,在天空翱翔。

当然,从十年后的今天来看,故事略显俗套,还有一点也许是它想要诉说和表达的东西涵盖过广,涉及战争,人性,爱情,环境,语言,人类进化,艺术种种,超过一个临界点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观影疲惫。尤其后半截战争大场面,毋庸置疑提供了极佳的视觉表现,但过长的篇幅也让观影节奏稍许打了折扣。美好的东西都值得等待,也值得反刍。无论作为电影摄制技术的里程碑,或是反思侵略,呼吁环保的宣传片,《阿凡达》的意义都远不止这十年而已。致敬《阿凡达》,很有必要。


阿凡达的影评

Luckyu
Luckyu •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