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的渴望电影观后感

故事情节就不重复了,大多的评论都是从女权和爱为出发点为主题分析的,我呢总是看到一些偏见的东西,性格使然,没办法。

叙述学主要指从故事与传说中发掘其内在联系,以更好地解释故事,文字甚至历史本身,这里面包含了传说与历史的部分片段,有些传说曾经因为群体或权力中枢的相信与否,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同阶段的价值观也会修改传说的表达重点。

如果从不同角度去看一个传说会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就像一个变幻莫测的万花筒。原因就在于传说中存在着人类历史时期中各个族群的对世界对自身的感知,存在着人类不同群体部落的各种精神核心,包括生死、恐惧、愿望、勇气、起源、繁衍、发展等等。

从这个万花筒中仔细观察就能看到人类发展的一些必然,有必然的发展也有必然的陷阱,有共同的好恶与共同的困扰。不同时期的人类愿景和欲望都能从传说故事中体现出来。

世界各处类似的故事和传说与其说曾经有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不如说是人类各部落群体中一种共同而必然出现的精神需求,自然神、谷物神、动物神,直到代表神权的王权通过金枝获得法统,失去金枝则意味着神力的衰落,最初出现实质也是与神灵的沟通互动,权力的最初本身是一种灵媒。

权力其实也就是为保护群体相信的故事的延续性而存在。没有了对故事的信仰也就失去了群体聚集繁衍发展的核心,人类会迷茫、会失去共同的方向,意味着分散,内耗,成为没有灵魂的蛆虫。故事传说中的各种神力起源,勇气与恐惧,生存与毁灭,丰收与灾祸就像一条条波浪交织,画出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上限与下线。

我们本身都是宇宙中的尘埃,是星星消亡的一部分,基本构成的最初就是一体的状态。人与人,人与自然都是互相关联的,愿望愿景是一种心里投射的光影,本身没有作用,当追逐它的时候就会对周边事物产生影响,世界就是在各种人群愿望与自然界的客观意志中光影变幻的过程。

当有了愿望就会有与物质界的交集,不论是远期的还是当下的,特别是在群体中与各种价值观交织的时候,内心必定会时不时荡漾在对愿望的观察当中,时而肯定时而怀疑,把各种愿望在心中不断排序,这就是无尽的内耗。

过度的愿望不建立在对自身的实际了解和对愿望所属范畴影响范围的深刻理解上大多都会失去平衡,或长或短,或重或轻,被自己困扰或者被外界困扰。

任何索取性质的愿望不站稳根基会几乎都会变成欲望,不可掌控的愿望随时可能失去,更可能把自身拉入陷阱,最终主体自身被反噬,变得迷茫或偏执。

但是没有愿望的状态若不能保证静态平静的生活环境又会变得虚无,而成为不能承受之轻。

故事主角,熟读各种传说故事的阿莉希娅清楚愿望的份量与可能存在的陷阱,她知道万事万物都有互动,给予索取都有因果,因为恐惧未知的痛苦而不愿意许愿。

把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放在外在的投影之中来肯定自己的意义,为存在而活着,为知识而知识,为财富而财富,为权势而权势,为各种获取而获取,本质跟作为奴隶生活下去没什么区别,失去了发自内心的本真的愿景,自身就融入了这片传说意识形态之海中,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一切。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旋律,自己的音调,自己的传说。

即使从存粹的动机出发去实践本真的愿景也并不能保证故事的稳定,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客观环境与群体愿景的影响,从最初的纯净变得如同泡沫一般千变万化,一眼望去置身迷茫之中。

只有从当下的,脱离了时间长短刻度的切片中去观察最初动机的形态,排除外界愿景的杂波,才能保证自己活在当下,确定自己是否存粹!把愿景的形态沉淀在每一天具体的分分秒秒中,去付出去收获去体会,过去和未来都只是一副你自身画出的图景,欣赏她而不要背负她,你正在路上,你正在作画,无论快慢,无论色彩,具体到当下,面对当下。切莫别被别人的画笔沾染,切莫被别人的愿景影响你的内心,你可以选可以不选,但是一旦画上去的,就是你自己的故事,价值和意义就在这本真之中。

只有在当下真正接纳,相信,面对,故事才能继续下去,最初的本真愿景导致的确定的等待本身也算是一个好的有意义的故事。

现代的生活方式中人类被各种信息淹没,这些信息本身知识的、实践的、事实的部分很少,解读的,感知的,判断的,被加工的部分却源源不断,充满着各种群体的愿景与解读,不断地转化成各种欲念,忽而向东忽而向西,总是乱作一团不知先后,不知长短,不知真假,像一个迷宫,一堆红线,找不到线头。当不回归自己内心的稳定状态,内心必然会被卷起波涛,不得安宁。

最终导致得到的愿景并无太多自己的部分,与人分享更如同鸡同鸭讲,实践中付出索取害人害己,但这不是个人的过错,这是必然,这是群体,这是发展,只是看你自己想怎么活。

喧嚣中自我保护跟自我革命一样不可能有效并且长久,要么改变环境,要么加一层保护壳,这层壳可以是一种表象的生活状态,不得不做出的妥协,电影中这个保护壳是精灵完全的肯定的付出,这里面只是真切的实现愿望,我不认为有爱的部分。被别人保护的状态也是不公平的,不可持久的,损毁是必然,消逝是必然,需要修复的空间和时间

但是保护壳会损毁,无论是创造的外界保护环境,还是别人的无限制付出,或者生存智慧中虚伪的一部分,需要更新需要维护,不可回收,不可再生,属于消耗品,用完必须放弃,当与本真混为一体的时候,会带来整体的坍塌。

叙事家小时候的自我隔离状态属于性格使然,关闭了一面墙就构建出另一面墙,纸片人是当时的主角的知识能构建出的故事形象,示巴女王存粹的原始需要是权势、声音和魔法提供的,取决于对方的需要和给与,不可保证自身愿望的长久,过度索取意味着会最终变成所罗门王的附庸,主动褪去腿毛,慢慢的变成欲望的奴隶。这个愿景取决于所罗门王的愿景,依赖于有效的良性的互动,像互相干扰的波纹,频率稍有变动,随时会消亡而不能长久。

古尔滕对王子无止境的付出和索取,不顾当下实际,忽略人的嫉妒之心和实际政治环境,被反噬,意味着愿景也没有建立在实际的客观条件上,人与人是一种互动,政治是一种平衡的发展。

国王完全沉迷在对敌人的怒火和传奇的故事中,作为彻底的现实主义者只考虑当下,因为没有足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忽略了精灵的吸引,失去讲故事的朋友后便一蹶不振,喝酒也不能安慰他,他代表存粹的实践主义者,实践的却是母亲的愿景,没有自己的。

国王弟弟繁衍的欲望被当成家族的任务,欢愉变成了被动的任务也变得一蹶不振,这也是母亲给的愿景,没有自己的愿景。

糖糖还没来得及理解灯神的意图就把他扔进海底去了,这是一个因为物质需求的满足而抛弃精神世界的人,这得给她点个赞,如果不考虑这种生活的可持续性,活在当下的存粹也算是一种幸福的状态。

泽菲尔代表知识女性,在发展自己的天赋,获取知识的同时附加了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的愿景,这就把自己置入了囚笼之中,而忘记了得到的原因最初是为渴求更多知识,通过知识,世界被她解构了,任何事物情景丢可以被计算出来,她解构了世界却不能理解自己,她明白了爱情的虚无与不长久,愿意放弃爱情许出第三个愿望,这也意味着放弃精灵,这时候的状态变成了精灵被爱束缚,她被欲念束缚,愿景各不一样必然各奔东西,不可长久。

故事家识别出来这些故事中愿望和现实的矛盾就在于这个愿望是不是主动索求,只要是主动的索求这个愿景就会影响周边而反馈到愿景本身,这跟她的性格有关,逃避现实是她一贯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经验。

她认为只有被动的接受确定的结果,不主动要求,才会有可预期的没有后果的结果,但是这就免不了孤独的状态,人类的本能中就有在故事中的渴望,渴望在故事中找寻意义,群体中的意义,但是这个故事中不能只有一个人的愿景,那就不是故事,故事中不能只有一个人。宁静安定是一种不受干扰的状态,而孤独是反本能的状态,这对主角生命中的其它存在而言是不公平的,这里指无限制付出,作为保护壳的精灵,这种被动地接受现实对自己无损,但是如果这个现实是建立在别人的愿景之上,将会给别人带来无尽的失望痛苦。


三千年的思念(2022)

又名:三千年渴望

上映日期:2022(美国)

主演:伊德里斯·艾尔巴 蒂尔达·斯文顿 艾莉拉·布朗 戴维·科林斯 卡恩·古尔杜尔 安吉·特里克 Hayley Gia Hughes Aska Karem Jason Jago James Dobbins Jones Anna Adams Tendai Dzwairo Jack Braddy John Puckeridge-Webb Hugo Vella 

导演:乔治·米勒 / 编剧:乔治·米勒 George Miller

三千年的思念的影评